2013年4月21日 星期日

教育部認同人文的教學模式?

一篇『教育部推動「分組合作學習」,讓學校打破年級、班級,幫助學生適性發展,獲得129校、近千位教師響應。』的報導,立即被引述為教育部認同人文的教學模式,這會不會扯太遠?

這跟韓國人說『漢字』也是韓國人發明的有什麼不一樣?


本報導之聯合報新聞網連結如下:





3 則留言:

  1. 還好腦袋夠清楚, 沒有被文先生這種官式的作風給呼攏了。大概以為自己還在當官吧,喜歡說些不存在的東西,捕風捉影。版主形容貼切,甚麼都是韓國人發明的。楊先生的適性教育或許也是韓國教育的產物,這樣說可能更有噱頭!

    回覆刪除
  2. http://epaper.edu.tw/windows.aspx?windows_sn=3875
    以上是教育部的電子報,由文章內容可知,適性教育不是楊博士首創或獨創。

    回覆刪除
  3. 謝謝樓上網友的補充!
    事實上大部分從事或關心教育的人都知道「適性教育」其來有自,絕非楊先生首創,
    但是楊先生目前卻又將他的適性教育專名為「楊式適性教育」,擔心被其他人將他「矮化」成大家口中「一般的適性教育」,
    可是這時候文先生看到教育部其實這與教育推動『推動「分組合作學習」,讓學校打破年級、班級,幫助學生適性發展』,
    又立即靠攏到適性教育。
    說真的,也不知道誰是誰非了?
    而楊式適性教育到底在說什麼?老實說,我這化外之民,也不得而知了!

    回覆刪除